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走城市 > 晋城

晋城

2018-06-19 19:06:27 来源:  作者:
摘要: 晋城市,古称建兴、 泽州、 泽州府,是山西省辖地级市,位于山西省东南部,晋豫两省接壤处,全境居于 晋城盆地,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,素有“河东屏翰、中原咽喉

 晋城市,古称建兴、 泽州、 泽州府,是山西省辖地级市,位于山西省东南部,晋豫两省接壤处,全境居于 晋城盆地,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,素有“河东屏翰、中原咽喉、三晋门户”的美誉。 [1]

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,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。包括 冶底岱庙、青莲寺、 崇寿寺、 玉皇庙、 阳阿古城、 海会寺、 开化寺、 程颢书院、 崇安寺、 炎帝陵、 柳氏民居以及 湘峪古堡、 天官王府、 皇城相府、 长平之战遗址群、 羊头山石窟、中华名山 析城山、太行至尊 王莽岭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。 [2][3][4][5]
该市古为冶炼之都,有“九头十八匠”之称。 蟒河、 历山等保护区,生长有 猕猴、 大鲵等惜有动物,素有"生物资源宝库"之称。 [6][7]
该市是中原经济区城市、全国中高档铸件和华北蚕桑丝绸基地。晋焦、晋济、阳翼、陵沁、高新、环城高速与 207国道交织成网,太焦、侯月及嘉南铁路贯穿全境,拥有 国际花园城市、 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。
 
 
历史沿革
建制沿革
晋城古称建兴、建州、泽州与泽州府。高都、塔水河、下川、和村、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,据今两万年前,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流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。远古时期,中华人文始祖尧、舜、禹汤,均活动于今晋南一带,而晋城属“京畿之地”,由此产生了女娲补天、愚公移山、尧封丹朱、蚩尤冶铁、舜“耕历山、渔于获泽”,禹凿石门、商汤桑林祈雨等一系列神话。[12]
上古时期:冀州
陶唐时期,尧分天下为九州,晋城全境属冀州之域,帝都畿内。[12]
虞舜时期,舜分天下为十二州,此属冀州。《墨子》载:舜耕(沁水)历山,渔于获泽(今阳城)。[12]
夏代时期,十二州复合为九州,此属冀州。《战国策》载:夏末汤伐桀,桀由安邑迁都于垂(今城区与郊区)。[12]
商代时期,属冀州畿内地,境内有商盖国(今高平境内)。《吕氏春秋》载:商汤桑林筹雨,获雨遂作桑林之乐。(桑林在今阳城境内)[12]
周代时期,属冀州畿内地,境内有原国(今沁水西北有原城)。《穆天子传》载:周穆王休于获泽,以观桑者,乃饮于桑林。[12]
春秋时期:晋国
春秋初期,境内为铎狄所杂居,后晋士会灭铎狄,境内各国为晋征服,属晋。[12]
春秋中期,经过高都入晋,晋取泫氏、获泽,赵浣城泫氏等历史事件,境内形成高都、获泽、泫氏、端氏四大城邑,均属晋国封邑。[12]
春秋末期,赵魏韩三家分晋,迁晋末帝静公于端氏聚(今沁水)。[12]
战国时期:韩、魏、赵
战国初,为韩上党之地,战国末兼属赵、魏(秦赵长平之战前,冯亭献韩上党17城于赵,本境东部属赵,西部近魏国都城安邑,属魏)[12]
秦汉时期:上党与河东
秦始皇统一六国(前221),立郡县制,分全国为36郡,晋城西部属河东郡、东部属上党郡。[13]
东汉灵帝中平五年(188),划全国各郡为13州,全境分属并州上党郡、司州河东郡。[13]
东晋时期:建兴郡
东晋太元八年,西燕慕容永称帝,分平阳与上党,置建兴郡(郡治高都,辖高都、阳阿、获泽、端氏、泫氏五县)。[14][15]
北朝时期:建州
北魏永安二年,改建兴郡,为建州,州治高都,辖高都、长平、安平、泰宁四郡。(高都郡辖高都阳阿二县、长平郡辖高平泫氏二县,安平郡辖获泽端氏二县,泰宁郡辖东永安西河西获泽高延四县)[14][15]
北齐天保七年,改建州道行台,治高都,辖高都、长平、安平三郡。(高都郡辖高都县,阳阿县省入,长平郡辖高平县、泫氏县省入,安平郡辖获泽、端氏二县、西获泽县省入,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)[16]
北周建德三年,复建州,州治高都,辖高平、安平二郡。(并高都长平二郡为高平郡,辖高都高平二县,安平郡辖获泽、端氏、永宁三县)
隋唐五代宋:泽州
隋开皇三年,文帝废天下郡,改建州为泽州,依获泽河为名,省高平郡、安平郡入泽州。泽州直辖五县,即高都、高平、获泽、端氏、永宁,州治高都。[17]
隋大业三年,炀帝复改州制为郡制,改泽州为长平郡,义宁二年,复为泽州。[17]
唐武德初年,分泽州置建州、盖州、泽州三州。贞观元年,盖、建、泽三州复并入泽州。泽州辖县六,即晋城、高平、获泽、陵川、端氏、沁水,州治晋城。[18]
唐贞观元年,分全国为十道,泽州隶于河东道,辖域不变。[18]
唐天宝元年,改泽州为高平郡,乾元元年,复为泽州,时泽州仍辖六县,即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端氏、沁水,州治晋城。[19]
唐至德元年,改道制为节度使制,泽州始隶于昭义节度使,会昌三年刘稹辖昭义叛,李德裕率军讨伐,大胜之,四年割泽州于河阳节度使,天复元年泽州复隶于昭义军。[20][21]
五代时期,军阀混战,为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互为角逐之地,泽州其名不改。[21][22]
北宋太平兴国,宋师北征,泽州赐名高平郡,乃归入宋朝版图。[23]
北宋至道三年,宋分全国为十五路,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,时泽州高平郡辖六县,即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端氏、沁水,州治或郡治于晋城。[23]
金代时期:忠昌军节度
金灭北宋,置19路,将宋河东路分为南、北二路。时泽州隶河东南路(今山西南部),辖域不变。[24]
金天会五年,泽州,因与北京泽州同名,改为南泽州,南泽州辖六县,即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端氏、沁水,州治晋城。[24]
金天德三年,南泽州,复改为泽州,仍辖六县,辖域不变。[24]
金元光二年,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,节度军驻晋城,辖五县一州三节镇,忠昌军节度所辖五县即:晋城、高平、陵川、端氏、沁水,一州即勣州(阳城),三节镇即巴公、周村、星邵驿。[24]
元代时期:泽州司侯司
元中统元年,置泽州司侯司,直属中书省,为腹里。泽州司侯司辖县六,即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端氏、沁水,司侯司驻晋城。[25]
元至元三年,复为泽州,隶于中书省平阳路,泽州辖五县,即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沁水(省端氏入沁水县),州治晋城。[25]
元大德九年,因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路,时泽州仍辖五县,隶属中书省晋宁路。[25]
明清时期:泽州府
明洪武初年,分中书省置山西行省,泽州直隶于山西行省,时泽州辖县四,即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沁水,州治晋城省入泽州。[26][27]
明洪武二年,升泽州直隶州,山西行省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,泽州直隶州仍辖四县,直隶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。[26][27]
清雍正六年,升泽州府,复附廓置凤台,泽州府辖五县,即凤台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沁水,府治凤台城。泽州府隶属于山西省。[12][27][28][29]
现在时期:晋城市
民国三年,废府设道,废泽州府留五县,府治凤台复称晋城,时山西省泽州府所辖五县,划归于山西省冀宁道。[30]
民国十九年,山西省冀宁道撤销,原泽州府五县改直属山西省,后直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。[30]
抗战时期,我党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临时政府,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五县划归晋冀鲁豫边区太岳第二、四及太行第八区行署领导。1945年6月,今晋城地区全境陆续解放。[31]
1948年9月,华北人民政府成立。1948年10月,析晋城城关区,置晋城市,和沁、高、阳、陵各县一起划归华北人民政府太岳、太行区行署。1949年4月,山西全省解放。9月,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,复隶于山西省。[31]
1958年5月,今晋城各地划归山西省晋东南地区。[32]
1983年7月,复设山西省辖晋城市,分设城、郊二区,由晋东南地区代管。[32]
1985年4月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晋东南地区,置地级晋城市,直属山西省,将原晋东南地区所辖阳城、高平、陵川、沁水四县划归晋城市领导,为所属行政区,其管辖范围与古建兴、建州、泽州及泽州府版图一致。[33][12][13][14][15][26][27][28][29]
历史文化
在晋城市区范围内,最能体现晋城文化特色的是晋城老城。不论是程颢书院,还是景德桥、景忠桥、张院民居、玉皇庙,这些都是晋城老城的组成部分。晋城老城始建于唐武德初年(公元618年),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。历史上有无数名人踏上了这片土地: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登上泽州城北楼,写下了《登泽州城北楼宴》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和宣宁王迁于此,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。于谦在这里写下了《到泽州》。近代,朱德、冯玉祥、赵树理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。可以说,晋城老城是晋城文化的集中体现,是重要的承载晋城文脉的历史遗存。[34]
自古以来,这里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相传女娲氏、神农氏、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、舜、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。四大名胜"珏山吐月"、"白马拖缰"、"松林积雪"、"孔子回车"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。女娲补天(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——娲皇窟,在晋城市郊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)、神农播种(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内)、禹凿石门(晋城市阳城境内有石门)、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。古书《墨子》中曾有“舜耕于历山”(今晋城市沁水境内有历山舜王坪),“渔于获泽”(今阳城东有获泽河)的记载。[35]
还有以沁水下川、陵川塔水河、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,以高都、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。公元前260年,历史上著名的“长平之战”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。后周世宗显德元年(954年)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(今晋城市郊北),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遗迹。[35]
晋城矿产资源丰富,有"煤铁之乡"之美称。始于商周、盛于春秋的冶炼业,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。春秋战国的“阳阿古剑”就产自晋城。北宋,晋城境内的“大广冶”为冶铁官炉,所铸“大观通宝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(钱)。明清时期,境内熟铁炉数有百余座,晋城被誉为“九州针都”,“大德”牌钢针畅销海内外,“泰山义”剪刀名扬天下,日用铁货、“九头十八匠”更是名扬全国。时至今日,在当地以“头”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个,以“匠”字作地名近30个。[36]
仰历史文明之光,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,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,宋代文学家刘羲叟,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,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,诗书大家张慎言,清代文渊阁大学士、《康熙字典》总编纂陈廷敬,数学家张敦仁,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,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 
经济状况
2017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151.5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6.1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50.7亿元,增长1.3%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618.9亿元,增长5.1%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481.9亿元,增长8.0%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.9%。第三产业中,金融保险业增加值75.2亿元,增长8.0%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5.4亿元,增长12.0%;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5.0亿元,增长3.0%;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2.9亿元,增长6.4%;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0.0亿元,增长9.6%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487元,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326美元。[56]
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16.0亿元,增长27.8%。其中,增值税98.8亿元,增长71.7%;企业所得税30.2亿元,增长18.3%;个人所得税6.9亿元,增长21.0%;资源税33.8亿元,增长78.5%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.4亿元,增长13.5%。其中,税收收入75.0亿元,增长35.7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.7亿元,增长3.4%。其中,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4.0%,教育支出增长0.4%,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0.6%,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.5%,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8.1%,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增长5.1%,节能保护支出增长19.0%。
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.6%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3.4%,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0.9%。
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.52万人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.74%。
 
刘锋,男,汉族,1963年8月出生,山西省屯留县人,大学学历,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83年9月参加工作。
现任山西省晋城市委副书记、市政府市长、党组书记。
 
 
 
 
张志川,男,1964年9月生,河南荥阳人,博士研究生学历,1982年7月参加工作,中共党员。现任晋城市委委员、常委、书记。
 

热门推荐
图片新闻
返回顶部